温室气体议定书
温室气体议定书》(GHG Protocol)是国际公认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。它定义了统一的方法,企业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记录其排放量,将其转换成 CO₂当量(CO₂e),并以透明的方式进行报告。
CO₂ 当量 (CO₂e)
其基础是以 CO₂e(CO₂当量)为单位进行计算,CO₂e 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单元,使不同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具有可比性。甲烷(CH₄)、一氧化二氮(N₂O)和氟化气体等温室气体的全球升温潜能值(GWP)明显高于二氧化碳。
在换算时,每种温室气体都要乘以其全球升温潜能值系数,以换算成二氧化碳的当量。例如,一吨甲烷大约相当于 28 至 34 吨二氧化碳当量,具体取决于参照期。无论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排放量如何,这种标准化方法都能使产品碳足迹(PCF)中的温室气体平衡具有可比性。
范畴 1、范畴 2、范畴 3--《温室气体议定书》中的排放类别
这种以 CO₂ 当量为单位的计算方法是以透明和可比较的方式展示排放量的基础。然而,为了让企业系统地记录其产品碳足迹(PCF),他们还需要一个清晰的结构,以确定哪些排放源被考虑在内。这正是《温室气体议定书》中三个所谓范围的作用所在。
范围 1:直接排放
范围 1 包括公司内部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。例如,包括生产设施、公司车辆或供热系统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。这些排放直接与自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有关,通常可以通过高效能效措施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。
范围 2:能源采购产生的间接排放
范围 2 是指购买能源(如电动的、区域供热或蒸汽)所产生的间接排放。即使这些排放没有在现场实际释放,它们也是公司碳足迹的部件序号,因为这些能源消耗直接取决于操作手柄。减排措施包括开关绿色电动、使用高效能效技术和减少能源需求。
范围 3:价值链条上的间接排放
范围 3 盖板了整个价值链条上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。这包括原材料生产前、供应链、移动式和分销、产品使用阶段和产品回收、再利用或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排放。
由于范畴 3 通常占 PCF 的最大份额,因此精确的数据收集、分析和与供应商的合作在此至关重要。
温室气体议定书》对企业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
温室气体议定书》(GHG Protocol)是全球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气候核算标准。它为企业计算碳足迹、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实施有效的气候保护战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。这使得《温室气体议定书》成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中心化工具,并帮助企业在日益注重气候的经济环境中安全地提高竞争力。
温室气体议定书》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。由于有了统一的规则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标准化记录,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和衡量气候保护措施的影响。这样,《温室气体议定书》为实现国际气候目标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直接贡献。


